LP上的蒙特利尔部分介绍了一条老城徒步线路,环线,起点与终点都在德阿姆广场(Place d’Armes),主干线路1.5公里。这条线路中最大的亮点莫过于圣母教堂(Basilique Notre-Dame),这个名字让人不禁想到巴黎圣母院(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不过虽然中文译名相同,在宗教意义中两座教堂所处的地位却不同,并且蒙特利尔这一座的地位反而更高。
法文单词Basilique与Cathédrale实际对应的英文单词为Basilica与Cathedral,相信所有去过罗马的人们都会对Basilica这个单词印象颇深。我们曾经一度认为Basilica是“教堂”这一单词的意文,但经过一次专门的查询才发现,原来英文中教堂的几个单词含义各有不同。Basilica这一名称确实起源于罗马,最初用来形容罗马的一些大型公共建筑,之后经过不断演变,目前应当译为宗教圣殿,只有经过教皇特别授权的一些教堂才可以获此称号(名单可见维基百科相关词条),而Cathedral指包含一个主教席位(Bishop)的教堂,通常规模较大,另外,Chunch一词可以算作统称,但是由于数量上占绝大多数的小教堂都称为Chunch,所以这一单词也往往是指小教堂。也有说法提到Cathedral与Chunch主要是罗马天主教与新教的区别,但是似乎并不可靠。上面提到的巴黎圣母院,虽然声名远扬,只是Cathedral,而名气相对较小的巴黎圣心教堂,则是Basilica。
之所以对教堂的各种说法有此了解,是因为从欧洲向北美一路走来,教堂一直是我们各个城市计划中的目的地之一。在意大利自不必说,那些伟大而精美的教堂一次次让我们叹为观止。之后在西班牙、葡萄牙、法国、英国、美国,不同的建筑与装饰风格吸引我们一次次前往,不过最重要的原因并不在此。我们虽然不是基督徒,但并不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几乎每次进入教堂都会有一种特别体验,不仅是对神明的尊敬与敬仰,更是一种安静与平静之中的沉浸。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但是每次听到这句口号总让我更为迷惑,因为那些正在愈发庞大的城市并未让我们的体验更加美好,拥堵的交通、昂贵的房屋、肮脏的空气、忙碌的人群,诸如此类。直到我不断的在教堂中体验安静,我开始明白我的迷惑源于何处,那就是我们的城市缺乏一种安静的自由。我们像是一团泥巴,不断的被甩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饭店、酒吧、剧场、影院、商铺、超市,无处可逃。
我想,一个美好的城市至少在听觉上应当提供三种声音:安静、大自然的声音、音乐。我们之前在尼泊尔的一个旅行场面记忆犹新,坐在巴德岗杜巴广场一座神庙的高台上,闭目倾听,人们悠闲的脚步是唯一的声响,那是我们突然发现,原来已经很久没有听到过脚步声。显然,我说的并不是高跟鞋与大理石地面的让人毛骨悚然的碰撞,也不是紧张气氛中毛骨悚然的沉默等待,我想说的是一种相对的安静,一种舒适的可以分辨可以自由延续的安静。而教堂是这样一处声响的净土,无论身处喧闹的街市或是林立的楼群,厚重的墙壁隔绝的不仅是世事,还有声响。国内的一些图书馆与书店也提供相对的安静,但他们是那么稀少而内部拥挤,而且似乎并不容易保持很久不被打扰。至于大自然的声音,是我们在欧美这些国家的另外一种体验,似乎不需赘述。音乐是另外一种自由,我们的城市缺少一些街头艺人与演出,不是吗?
很可惜,很多著名教堂的巨大形制,似乎更容易让我们关注建筑本身,而非安静,纷纷的游人让这一点变得更糟,直到现在,我最怀念的还是葡萄牙小城奥比都斯中的一座极小的教堂,装饰温馨如家庭,有些昏暗的灯光,我们到达时正在播放舒缓的宗教音乐。可以闭目,可以思考、可以祈祷。
蒙特利尔的这座圣母教堂,不算非常安静,但是装饰精美,我们已经习惯了缓慢走遍各处,并安坐于侧后方的座位,一个多小时后离开。继续剩余的徒步行程,没有太多精彩。
圣母教堂精美宏大的祭坛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