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07—————美国

第一百五十一日-蒙特利尔-迈阿密-午时雨雪,申时骄阳 2011年3月21日

一早背起行囊前往蒙特利尔机场,结束短暂的加拿大旅程,前往美国迈阿密停留一晚,第二天继续飞行,前往哥斯达黎加首都圣何塞。

这几天的迁移,不仅是国家的变换,更是季节的更替。自从去年10月11日启程,除了在葡萄牙和埃及享受过不多几天的艳阳之外,我们一直在北半球的秋末与寒冬中旅行。今天启程,算是间隔年的冬天告一段落。

原计划的加拿大行程并不是如此之短,我们急于离开的原因是哥斯达黎加的签证限制。中国公民如果持有美国护照,并且有效期不少于3个月,可以免签进入哥斯达黎加,最多停留30天。我们的美签6月23日到期,所以3月22日我们必须入境哥斯达黎加。当然理论上再晚一天也符合条件,但是担心海关人员未必放行。

因为是从冰雪严寒之地前往热带海滨之洲,路上无空调的路程只有10分钟左右,昨天晚上把所有冬装用青旅的洗衣机全部清洗完毕,今天只留了必须的几件供我们从客栈前往机场期间保暖。

很幸运,天气预报今天的大雪一直到我们到达机场后才飘扬而至,几乎是在我们踏入候机大厅的刹那。

被喷涂过后的机翼与窗外的飘雪

阅读全文

发表在 07---------------美国, 07.08-迈阿密-20110321, 攻略, 签证 | 标签为 , , , , , , , , , , | 2条评论

第一百零三日-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无畏号航母 2011年2月1日

纽约的城市Pass分为两种,一种是New York City Pass,另一种是New York Pass,前者包含四处固定景点门票,与两处2选1门票,共计六处景点,9天内有效(冬季可能会有一些延长的优惠策略)成人价格79美元;后者按照时长分为1/2/3/7天四种,行程略有不同,但是即使1天票也需要80美元。如果不是超级走马观花形游客,想必完全没有必要选择后者。需要说明的是,City Pass中包含大都会博物馆与自然历史博物馆两处门票,但此两处门票为建议价格出售,也就是说,1美元即可入内,不过这两处博物馆的价值远不止如此,建议价格完全合理。

我们在MOMA购买了City Pass,古根海姆美术馆是其中一项二选一的参观。但是在我们到达后才得知近期正在布展,仅开放一层半供参观。既来之,则观之。除去我们不大感兴趣的现代艺术作品,大约只有几十幅作品在列,我们一度失望至极,直到一幅高更的作品出现。

与绝大多数曾经被感动的作品不同,这幅画的第一印象有些过于突兀,几乎全身赤裸的男性形象与旁边的白色马匹完全吸引了我们的视线,但是目光很快自觉转向画面绚丽的色彩,配合着现场的光线布置,那种纯粹由于颜色组合所引起的惊叹是无法通过照片获得的,或者说,相机完全是一名拙劣的画匠。颜料在画面的起伏,如同画家创作时的气息。伴随着赞叹与感染,内心的起伏会在目光触及那位若隐若现白衣女子时戛然而止,坠入寂静,如同屏息潜入画面中的场景,沦落为一名可耻的偷窥者,等待下一幕情景的发生。这是一种特别奇妙的体验,是第一次在欣赏一幅画作时心情或起或伏,妄图入画却心忧惊扰。

保罗·高更 – 《In the Vanilla Grove, Man and Horse》,1891年,图片链接自古根海姆官方网站

馆内禁止拍照,这幅画作几乎是古根海姆的全部回忆,其他记忆只是一些其他大师的名字,梵高、塞尚、毕加索等等等等。

古根海姆大厅中仰视

阅读全文

发表在 07---------------美国, 07.01-纽约-20110127, 攻略 | 标签为 , , , , , , | 5条评论

第一百零二日-纽约-联合国大厦-自由女神像-世贸原址 2011年1月31日

今天在纽约的终点行程是去参观联合国大厦。依然是坐地铁7号线,提前在中央车站站下车即可。中央车站(Grand Central Terminal)是一座很有风味的建筑,值得参观一下。据说如果按照月台的数量来说,中央车站是世界上公共建筑空间最大的车站,拥有44个等车台和67条铁轨。不过奇怪的是,在美国火车是非常辅助的迁徙工具,远逊与飞机与汽车。

中央车站的大厅挂着一面巨大的美国国旗,再次发现美国人真的很喜欢挂国旗。天顶非常漂亮,是画的星空图,据说是根据中世纪时候的星空图描绘的,所描绘的星空是反的,后人解释说是因为根据上帝的视角俯瞰星空,所以是反的。

车站内挂着的大幅国旗
阅读全文

发表在 07---------------美国, 07.01-纽约-20110127 | 标签为 , , , , , , | 评论关闭

第一百零一日-纽约-MOMA现代艺术博物馆 2011年1月30日

MOMA是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别称,也是我们这一天的目的地。早早出发,来到MOMA已经是上午10点多一点了,刚开门不久。我们在此购买了New York City Pass,直接用卷换了门票进去即可。MOMA配有中文导览,虽然只对部分藏品有讲解,不过也很不错了。

到了MOMA艺术馆,很多人正在往里走

阅读全文

发表在 07---------------美国, 07.01-纽约-20110127 | 标签为 , , , , , | 1 条评论

第一百日-纽约-时报广场-闲逛 2011年1月29日

今天任务很轻,就是逛街,唯一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起晚了。可能是倒时差的缘故,一直到将近中午才起来,在法拉盛吃了饭,下午时间所剩不多,干脆逛街。

时报广场今天又恶狠狠的逛了一遍,特别是中国的大广告牌,反复看了N次,心得体会详见《纽约时代广场中国形象短片-我们的看法》

时报广场的缤纷广告

阅读全文

发表在 07---------------美国, 07.01-纽约-20110127 | 标签为 , , | 评论关闭

第九十九日-纽约-时报广场-M&M豆-华尔街 2011年1月28日

今天算是正式在纽约的第一天。买了地铁7天卡,从法拉盛出发,直奔时报广场。

法拉盛是纽约的两大华人区之一。地处曼哈顿岛的东边,地铁到时报广场要40分钟左右。地铁7号线起始点正好连接法拉盛和曼哈顿的时报广场。

纽约地铁的感觉很像香港,特别是在一车厢全是华人的情况下,车厢内的广告也很多是中文的。

从终点站Times Square(时报广场)出来,拐一个小弯,传说中时尚和繁华的代表时报广场就出现在我们面前。

平素在上海深圳也见了不少高楼大厦,在欧洲也看了一些CBD的高楼,不过真到了能代表纽约的时报广场,还是把我们给镇住了。高楼林立,目光所及之处全是巨大的广告牌,感觉自己是小人国的,置身于一个灯红酒绿的钢铁森林。不同样式及尺寸的广告扑面而来,数字霓虹的效果在这里得到了最极致的发挥。不过由于天气一般,改天再来贴照片详细介绍。

第五大道街拍,雪很厚

阅读全文

发表在 07---------------美国, 07.01-纽约-20110127, 唧唧歪歪 | 标签为 , , , , , , , , , , , , | 2条评论

第九十八日-离开英国,前往纽约 2011年1月27日

去年11月12日踏上格拉斯哥,我们在这个国家停留了几乎两个月的时间。

虽然英国面积不大,但是这两个月的时间对于游历却显得太短太短。我们花了大约20天的时间在苏格兰,3天在威尔士,10多天在伦敦以外的英格兰其他城镇,20多天的时间在伦敦。我们没有能前往北爱尔兰,威尔士也只是在Cardiff浅尝辄止,著名的学府牛津、剑桥、圣安德鲁斯未能成行,包括坎特伯雷在内的肯特郡若干城镇无缘探访,巨石阵、温莎古堡、格林尼治等伦敦周边景点只能舍弃。

但是,这些遗憾并不妨碍我们对这个国家报以尊敬与热爱。冷漠、孤傲,那些苍老的工业城市在冬日阴冷而大雾弥漫,这是我们在到达之前对于这个国家的印象片段。然而两个月的旅程,英国为我们展现的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面。

在整个英国,特别是苏格兰与威尔士地区,人们的友善与热情甚至有些难以想象。一个问题可能会有若干分钟的耐心而体贴解答;站在街角对着地图钻研时,会有人主动上前帮助;晨练的陌生人们会点头微笑或者问声早上好,在山中徒步时遇到的朋友会如同早已相识般相见甚欢;在公园围观松鼠时,会有路人塞给你一把花生让你一起来喂;客栈、宾馆与B&B的前台或者主人总是笑脸相迎,虽然你知道那只是一种礼貌的,但是他们仍然会笑的像是发自内心;在我们不慎错误使用地铁卡的时候,工作人员只是简单询问就会把金额补齐,信任远比怀疑更加重要。

英国的小镇似乎比大城市更加诱人,Inverness、Fort William、Cardiff,这些不大的城市或者小镇各项设施一应俱全,现代化程度非常之高,然而平静、安全、祥和、闲适,有世外之感。

英国的安全有些难以置信,在一个移民众多的国度,我们从未见过一例争吵,每日出行几乎不需担心财物安全;如果某地出现命案,会是全国一周内的报刊头条,然而我们似乎只见到过两起。

这个冬天雪量之大另英国人自己都有些束手无策,长途巴士与火车有若干取消,然后候车的人们中我们未见过什么明显的抱怨与争执,人们似乎很容易就接受了这些不便,而在不久之后踏上延误的行程,可以看到很多工作人员在为此忙碌。电视台的采访关注的是雪有多大,对居民有多大影响,而不是领导的关怀慰问,也没有什么党员标兵的突出事迹。

不得不提到英国的那些博物馆,在那里我们几乎花费了在英国1/3以上的时间。博物馆几乎全部免费向公众开放,以捐献箱方式象征性的获得费用,但精彩的馆藏、详实的导览、工作人员悉心制作的各项互动设施完全与费用无关。没有意大利人的摆放展品的懒散,也没有法国人的对于多语种解说的傲慢,博物馆是英国独有的完美体验。

这个工业革命起源国家的全部并不仅仅是城市,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在苏格兰的大自然中游历,经过是冬天,尽管有时下雪有时冰雹,但大地的苍茫之美溢于言表。我们甚至已经开始期待下一次的旅程,无论仍是冬季,或者是春夏秋的什么时候,这里一定可以找到赞叹。

虽然英国远不能说完美,以前的同事曾经提到英国人是世界上最坏的人群,也有在英国的留学生提到英国人都是假绅士,但是或者我们停留在此的两个月还太短,或者我们有足够的幸运。不论如何,在离开的时候,我们心存留恋;在记录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们心存怀念。

无所谓什么民主,无所谓什么主义,我们在英国没有体会到这些,但是我们可以感觉到一个国家的富强完全取决于那个国家人民的生活状态与待人接物,取决于他们如何看待历史与如何对待孩子。我们感到中国正在经历一些问题,那些问题不是新闻中不断出现的暴力拆迁,也不是频频出现的食品安全,也不是无法访问twitter与facebook的尴尬,那些问题似乎来自教育,来自舆论与媒体的导向。在80年代的热情破碎和迅速遗忘之后,金钱成了我们国家教育的唯一主题,来自学校,来自家庭,来自社会方方面面。我们感到在幕后有人在尖声冷笑或是惶恐不安,我们不清楚这种莫名其妙的谬论源何而来,是为了转移那些曾经诚恳单纯的目光,还是一种彻底的失控,像是小孩子失手砸碎花瓶后惶恐不安而做出的不断掩饰。

有一个著名的问题,来自梁漱溟先生:这个世界会好吗?英国之行让我们感到,只是这个世界不该那么坏而已。

伦敦飞往纽约,第一次跨越大洋。到达纽约,比伦敦要冷一些,我们直奔法拉盛华人聚居区,在那里我们预定了一家华人宾馆。纽约积雪很厚,据说这个冬天已经下过八场大雪。

发表在 05---------------英国, 05.15-伦敦3-20110123, 07---------------美国, 07.01-纽约-20110127 | 标签为 , | 3条评论

纽约时代广场中国形象短片-我们的看法

时代广场是纽约的标志之一,这些天我们共三次前往,其中第二次特别关注了一下前些日子网上争议很多的中国主题大屏幕展示。

时代广场英文为Times Square,其实应当译为时报广场,因为著名的《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早期曾在此设立总部大楼。并且,名为广场,却与中国意义的广场有所不同,只是几条街道相汇处的一块三角地带,最宽处大约五十米而已。不过,虽然现在的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高楼林立,步入国际化都市行列,但时代广场的繁华仍然令人瞠目。即使在白天,应接不暇的液晶广告屏幕与霓虹灯仍然让人眼花缭乱。

沿百老汇大街步入时代广场,众多广告闯入眼帘

阅读全文

发表在 07---------------美国, 07.01-纽约-20110127 | 标签为 , , , , , , | 4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