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蒙特利尔

第一百五十一日-蒙特利尔-迈阿密-午时雨雪,申时骄阳 2011年3月21日

一早背起行囊前往蒙特利尔机场,结束短暂的加拿大旅程,前往美国迈阿密停留一晚,第二天继续飞行,前往哥斯达黎加首都圣何塞。

这几天的迁移,不仅是国家的变换,更是季节的更替。自从去年10月11日启程,除了在葡萄牙和埃及享受过不多几天的艳阳之外,我们一直在北半球的秋末与寒冬中旅行。今天启程,算是间隔年的冬天告一段落。

原计划的加拿大行程并不是如此之短,我们急于离开的原因是哥斯达黎加的签证限制。中国公民如果持有美国护照,并且有效期不少于3个月,可以免签进入哥斯达黎加,最多停留30天。我们的美签6月23日到期,所以3月22日我们必须入境哥斯达黎加。当然理论上再晚一天也符合条件,但是担心海关人员未必放行。

因为是从冰雪严寒之地前往热带海滨之洲,路上无空调的路程只有10分钟左右,昨天晚上把所有冬装用青旅的洗衣机全部清洗完毕,今天只留了必须的几件供我们从客栈前往机场期间保暖。

很幸运,天气预报今天的大雪一直到我们到达机场后才飘扬而至,几乎是在我们踏入候机大厅的刹那。

被喷涂过后的机翼与窗外的飘雪

阅读全文

发表在 07---------------美国, 07.08-迈阿密-20110321, 攻略, 签证 | 标签为 , , , , , , , , , , | 2条评论

第一百五十日-蒙特利尔-皇家山、圣约瑟夫教堂、小肥羊以及未能到达 2011年3月20日

蒙特利尔,英文Montreal,据说名称源于Mount Royal(法文:Mont Royal),皇家山。这座山位于城市中心北侧,海拔不算高,200多米。一山一水(圣劳伦斯河)一城,布局相得益彰。前往皇家山途中会路经皇家山高地(Plateau Mont Royal)的几个街区,据说是加拿大最具创意的社区之一,房屋色彩外形各异,热闹的咖啡馆在星期天冷清的大街上显得格外显眼。这里是法裔加拿大人比例很高的区域,不得不说,在文艺气质方面,法国人似乎具有先天的优势。

蒙特利尔街头经常可以见到各式各样的楼梯,为何如此,可以查看土摩托日记的《从一张照片里你能看到什么?》一文

阅读全文

发表在 08---------------加拿大, 08.05-蒙特利尔-20110318, 攻略 | 标签为 , , , , , , , , , | 2条评论

第一百四十九日-蒙特利尔-圣母教堂与老城徒步 2011年3月19日

LP上的蒙特利尔部分介绍了一条老城徒步线路,环线,起点与终点都在德阿姆广场(Place d’Armes),主干线路1.5公里。这条线路中最大的亮点莫过于圣母教堂(Basilique Notre-Dame),这个名字让人不禁想到巴黎圣母院(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不过虽然中文译名相同,在宗教意义中两座教堂所处的地位却不同,并且蒙特利尔这一座的地位反而更高。

法文单词Basilique与Cathédrale实际对应的英文单词为Basilica与Cathedral,相信所有去过罗马的人们都会对Basilica这个单词印象颇深。我们曾经一度认为Basilica是“教堂”这一单词的意文,但经过一次专门的查询才发现,原来英文中教堂的几个单词含义各有不同。Basilica这一名称确实起源于罗马,最初用来形容罗马的一些大型公共建筑,之后经过不断演变,目前应当译为宗教圣殿,只有经过教皇特别授权的一些教堂才可以获此称号(名单可见维基百科相关词条),而Cathedral指包含一个主教席位(Bishop)的教堂,通常规模较大,另外,Chunch一词可以算作统称,但是由于数量上占绝大多数的小教堂都称为Chunch,所以这一单词也往往是指小教堂。也有说法提到Cathedral与Chunch主要是罗马天主教与新教的区别,但是似乎并不可靠。上面提到的巴黎圣母院,虽然声名远扬,只是Cathedral,而名气相对较小的巴黎圣心教堂,则是Basilica。

之所以对教堂的各种说法有此了解,是因为从欧洲向北美一路走来,教堂一直是我们各个城市计划中的目的地之一。在意大利自不必说,那些伟大而精美的教堂一次次让我们叹为观止。之后在西班牙、葡萄牙、法国、英国、美国,不同的建筑与装饰风格吸引我们一次次前往,不过最重要的原因并不在此。我们虽然不是基督徒,但并不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几乎每次进入教堂都会有一种特别体验,不仅是对神明的尊敬与敬仰,更是一种安静与平静之中的沉浸。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但是每次听到这句口号总让我更为迷惑,因为那些正在愈发庞大的城市并未让我们的体验更加美好,拥堵的交通、昂贵的房屋、肮脏的空气、忙碌的人群,诸如此类。直到我不断的在教堂中体验安静,我开始明白我的迷惑源于何处,那就是我们的城市缺乏一种安静的自由。我们像是一团泥巴,不断的被甩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饭店、酒吧、剧场、影院、商铺、超市,无处可逃。

我想,一个美好的城市至少在听觉上应当提供三种声音:安静、大自然的声音、音乐。我们之前在尼泊尔的一个旅行场面记忆犹新,坐在巴德岗杜巴广场一座神庙的高台上,闭目倾听,人们悠闲的脚步是唯一的声响,那是我们突然发现,原来已经很久没有听到过脚步声。显然,我说的并不是高跟鞋与大理石地面的让人毛骨悚然的碰撞,也不是紧张气氛中毛骨悚然的沉默等待,我想说的是一种相对的安静,一种舒适的可以分辨可以自由延续的安静。而教堂是这样一处声响的净土,无论身处喧闹的街市或是林立的楼群,厚重的墙壁隔绝的不仅是世事,还有声响。国内的一些图书馆与书店也提供相对的安静,但他们是那么稀少而内部拥挤,而且似乎并不容易保持很久不被打扰。至于大自然的声音,是我们在欧美这些国家的另外一种体验,似乎不需赘述。音乐是另外一种自由,我们的城市缺少一些街头艺人与演出,不是吗?

很可惜,很多著名教堂的巨大形制,似乎更容易让我们关注建筑本身,而非安静,纷纷的游人让这一点变得更糟,直到现在,我最怀念的还是葡萄牙小城奥比都斯中的一座极小的教堂,装饰温馨如家庭,有些昏暗的灯光,我们到达时正在播放舒缓的宗教音乐。可以闭目,可以思考、可以祈祷。

蒙特利尔的这座圣母教堂,不算非常安静,但是装饰精美,我们已经习惯了缓慢走遍各处,并安坐于侧后方的座位,一个多小时后离开。继续剩余的徒步行程,没有太多精彩。

圣母教堂精美宏大的祭坛

阅读全文

发表在 08---------------加拿大, 08.05-蒙特利尔-20110318 | 标签为 , , , , , , , , , , | 2条评论

第一百四十八日-魁北克城-蒙特利尔-向春天的迁移 2011年3月18日

今天来到加拿大行程的最后一站——蒙特利尔,这座城市似乎有些默默无闻,在我的之前的印象里,76年在这里举办的奥运会是这里唯一的名片。不过,在查找攻略时才发现另外一些头衔。在70年代之前,这里一直是加拿大最大的城市,目前仅次于多伦多排名第二,同时也是法语世界上除了巴黎之外最大的城市,以及最大的英法双语城市。除76年奥运会之外,67年的世博会与80年的国际园艺博览会也曾在此举办。不过这些名词对于中国有着别样的意义,08年的北京,10年的上海,中国政府把这些盛会重新进行了定义,至于国际园艺博览会,已经成为地方政府一级的热衷,在国际园艺家协会(网站)上不难发现,99年昆明、06年沈阳、11年西安、14年青岛、16年唐山全部与这项展会有关。几天前南京的70年历史法国梧桐移植砍伐风波尚未平息,正如很难信任一个连牛奶与火腿肠都做不好的国家可以把古树成功移植一样,申请众多园艺博览会在环境治理几无建树的国家举办是一件多么精神分裂的工作。

离开魁北克城的客栈,内部装饰古老,照片左侧那个挂钟,看上去至少七八十岁的年纪

阅读全文

发表在 08---------------加拿大, 08.05-蒙特利尔-20110318 | 标签为 , , , , , , , , | 2条评论